以友高中相當於台灣的實驗中學,
,非升學主義掛帥,
,而以多元教育培養新世代領袖人才為辦學目的,
,學生自己決定欲探討的人權議題,
,過去幾年曾實地參訪廣島核爆、沖繩屠殺、越南戰場、菲律賓救援雛妓等,
,今年選擇台灣做為海外教學目的地,
,是著眼於台灣與南韓政經發展軌跡近似,雙方可互相借鏡。台灣文化隊指導老師林秀珍說,台灣高中生對人權的關心普遍仍不足,這場活動由社團學生針對去年318學運,以及近期卑南族人於傳統祭典大獵祭被警察逮捕等2議題作介紹;韓國學生則分享慰安婦議題及自身參與世越號沈船事件抗爭。交流結束後,一行人轉往湯德章紀念公園,由台灣文化隊成員介紹湯德章在228事件中受難過程,韓國光州事件與台灣228事件同為近代史重大悲劇。台南女中學生蔡宜蓁說,之前對韓國的認識僅限於電視,這次親身交流感受彼此友好;就像國際雖對台灣主權存疑,但韓國學生卻直言,「台灣本就是一個國家,不是嗎?」,
北京園林綠化局表示,
,今年將擴大城區綠地規畫,
,包括新建城市休閒公園10處、屋頂綠化10萬平方公尺、健康綠道200公里等項目,
,並提高公園綠地500公尺服務半徑的覆蓋率。全年擬新增城市綠地400公頃,
,使綠地覆蓋率達到48.1%。(工商即時),
,
喬治傑生經典Fusion系列主打各自獨立的戒環,
,靠著曲線互補結合成一只完整戒指,
,搭配白金、玫瑰金、鑲鋪鑽等不同設計,
,可客製多達4000種以上樣貌,
,售價23萬3800元起。為呼應今年Come Together概念推出全新形象短片,
,以日蝕漸進過程詮釋戀人間的結合,
,恰如Fusion設計宗旨。品牌在官網設立「戒指設計師」互動模式,能隨意自組2~4個戒環,搭配結果還能上傳到社群網站和好友一起分享。,
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2》播出後,
,蟬聯兩周收視冠軍,
,冠名費從6000萬(約2.86億元)漲到2億人民幣(約9.5億元台幣),
,宣傳總監陸偉說,
,將籌備電影、電視劇,
,也會開發周邊商品;網友質疑節目過度美化,
,沒參賽者被淘汰,
,他說因第2季增加「搶人」橋段,只好剪掉淘汰畫面,第3集便會出現淘汰者畫面。
由於4位導師各要選出14人,也就是在5集節目中,播出56位參賽者的自我介紹和表演,時間緊迫,所以前兩集只播出「轉身」學員。網友也不解,張惠妹幾乎每個人都轉身?陸偉說,只是湊巧;其中不乏已有知名度的選手,被笑是「回鍋肉」,陸表示,這些人是低迷音樂產業的受害者,如果產業發達,就不會反覆參加節目求曝光。
節目自第6集起進入「搶人」階段,每位導師的學員兩兩PK,由導師決定一人留下、一人離開,若其他3位導師對暫時離開的人有興趣,可再把他搶到自己隊裡,最後選出每隊9人。,
活到老、學到老。義大利1名70歲老翁,
,每天凌晨打開書本唸書,
,至今已拿到15個學、碩士學位,
,還要再繼續攻讀第16個。法新社報導,
,拜雅提(Luciano Baietti),
,住在鄰近羅馬亞爾巴山(Alban Hills)的城鎮威勒特利(Velletri),
,大多待在他的小屋與花園裡,消磨一天時間,但他每天凌晨3時打開課本,開始讀書。拜雅提現擁15個來自義大利各大學的學、碩士學位,並已開始攻讀第16個。家裡牆上掛滿的各種學位證書證明他真的很「猛」,另有一個錶框的19世紀法國散文作家柏譚(Louis-Francois Bertin)肖像,拜雅提說是柏譚影響了他。曾任私立中學校長的拜雅提說:「他是位兼具文化與知識的人士」。拜雅提2002年時就以8個學位,被列入金氏紀錄,當時他已有社會學、文學、法律、政治科學與哲學等學位,大多來自世界最古老大學、著名的羅馬第一大學(La Sapienza University)。之後他又取得7個學位,包括透過遠距教學、於杜林大學(Turin)獲得的犯罪學學位,以及本月初才從那不勒斯(Naples)一所線上大學拿到最新的觀光學位。從擔任體育老師時開啟攻讀生涯的拜雅提說:「我每次都給自己設定新挑戰,看看我的身體與大腦能負擔多久。」他已準備開始攻讀下一個學位,這次是食品科學。(譯者:中央社陳亦偉)1060214(中央社),
前台北縣客家事務局長何培才涉嫌於任職期間向業者索賄123萬8000元,
,除採借牌圍標方式取得經營權,
,還安插親友職位,
,若對方有一絲猶豫,
,便嗆「若不給,
,以後不用來投標」。新北地檢署今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政府採購法等罪起訴。起訴指出,
,客家局2009年辦理義民祭活動,60歲何男佯稱宴請媒體記者向業者索賄5萬元;另,同年辦理海峽兩岸客家藝文交流,何男採借牌圍標方式,要求曾任大學教授的楊姓業者投標,何男事後取得經營權、合約價金,再讓胞弟經營。此外,何男相中客家文化園區附設餐廳暨禮品店的委外經營有利可圖,指示同一名楊姓業者投標、寫企畫,何男也藉由局長身分,「球員兼裁判」順利取得店舖經營權,再轉手給媳婦經營,何男還以投資名義向楊男索取30萬元。若業者不從,何男便嗆聲「若不給,以後不用來投標」,何男一共拿到123萬8000元不法利益,楊男則順利拿到12到15個標案。何男離職後,局處人員則發現部分標案活動效益小,考慮解約,何男還去電威脅「我離職了,你就要趕盡殺絕」。庭訊時,何男否認犯行;但有業者坦承送錢及部分犯行,檢方不採信何男說法,並認定何男以局長權勢向廠商索賄或不正利益,嚴重敗壞官箴,偵訊時仍矢口否認,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政府採購法、圖利罪起訴。(中時即時),
金管會證期局表示,
,核准富邦投信申報募集「富邦香港H股ETF傘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乙案,
,2檔子基金分別為「富邦香港H股單日正向兩倍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及「富邦香港H股單日反向一倍證券投資信託基金」,
,總面額400億元,
,保管機構均由中信商銀擔任。「富邦香港H股單日正向兩倍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及「富邦香港H股單日反向一倍證券投資信託基金」2檔子基金,
,應於申報生效日起6個月內開始募集,
,自募集日起30天內至少募足最低淨發行總面額2億元。證期局指出,
,「富邦香港H股單日正向兩倍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以追蹤「恆生國企槓桿指數」的績效表現為基金投資組合管理目標,投資於境內基金受益憑證、指數股票型基金、政府公債、貨幣市場工具、證券相關商品、國外有價證券及證券相關商品。為因應標的指數正向倍數表現的複製策略所需,從事證券相關商品交易曝險部位,應以每營業日持有期貨、選擇權的契約總市值或總(名目)價值合計數,不得超過基金淨值正向的220%為限。至於「富邦香港H股單日反向一倍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則以追蹤「恒生國企短倉指數」績效表現為基金投資組合管理目標。為因應標的指數反向1倍表現的複製策略所需,從事證券相關商品交易曝險部位,應以每營業日持有期貨、選擇權的契約總市值或總(名目)價值合計數,不超過基金淨值反向的110%為限。證期局表示,「富邦香港H股單日正向兩倍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及「富邦香港H股單日反向一倍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的投資盈虧深受市場波動與複利效果影響,與傳統指數股票型基金不同,不適合長期持有,僅符合證交所所訂適格條件的投資人才可交易。(時報資訊),
新莊五工路驚傳砍人!20歲胡姓男子今(15)日晚間9時許疑被仇家尋仇,
,自新莊區五工路參加完喜宴後,
,走出大樓即遭一群不明男子持開山刀一陣亂砍,
,造成背部30公分、右大腿20公分、右小腿15公分刀傷,
,胡男當場血流如注,
,民眾見狀立即報警,
,砍人群眾則一哄而散。所幸胡男經急救後,
,已無生命危險,詳細原因尚待警方釐清。(中時即時),
大學指考成績今天公布,
,大考分發會資料顯示,
,今年考試分發入學登記最低標準落在二類組,
,採計英文、數甲和物理、化學3科,
,達38分,
,就可登記志願參與分發。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今天寄發105學年大學指考成績單,
,並公布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和底標成績,及各科成績人數百分比累計表等統計資料,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也公布各種採計組合及最低登記標準。1050718(中央社),
1923年4月15日,
,台灣人創辦的一份標榜中文白話寫作的半月刊《台灣民報》(見圖左,
,本報資料照片),
,問世於日本東京,
,該雜誌可上溯至1920年7月誕生的月刊《台灣青年》(1922年4月更名為《台灣》)。負笈東京日本的台灣留學生,
,相繼成立漢日文兼容的《台灣青年》、《台灣》之後,
,顧慮島內不熟悉日文的同胞需求,並且受到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文學革命論〉的衝擊,亟思新創一種別緻的中文白話刊物,藉以跟台灣民眾清楚對話。新刊物的主要催生者為蔡惠如、黃呈聰、林呈祿、黃朝琴。《台灣》月刊在1923年3月號的漢文版頁出現一則預告,「……自4月1日起,欲發行一種半月刊,名叫『台灣民報』THE TAIWAN MINPAO,目的是要普遍,使男女老少均知。所以用平易的漢文,或是通俗的白話,介紹世界的事情,批評時事……與本誌並行,啟發台灣的文化,對我們的將來,實在大有可為呢!」據悉預告出自黃呈聰之手。拖延半個月,《台灣民報》遲至4月15日才創刊,同年10月15日改為旬刊。隔年6月《台灣》停業,日文版併入《台灣民報》。於是《台灣民報》又變成中日文兼容的雜誌了。1925年7月12日《台灣民報》再行擴張為每星期日發行的周刊。《台灣民報》早有遷回故鄉的強烈意願,屢敗屢試,終於在1927年8月1日獲准島內發行,直到1932年4月15日轉型日報《台灣新民報》為止。《台灣民報》廣受台灣民眾歡迎,1925年8月發行量即突破10000份,對比當時日人發行的三大日報,《台灣日日新報》(見圖右)19000份、《台南新報》15000份、《台灣新聞》9900份,《台灣民報》身為言論市場僅存的中文周刊,飽受官方審查刁難,竟還能夠表現亮麗成績,可謂驍勇善戰,獲譽日治時期「台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台灣自由民主之先驅載體」。合理推論,《台灣民報》的名稱,靈感可能來自中國同盟會1905年11月起於東京發行的機關刊物《民報》。儘管兩者貌似神異,但顯然今人容易搞混。四年前「建國一百年‧閱讀蔣渭水」巡迴展,主辦單位竟在其官網「蔣渭水與台灣民報」,誤將《民報》第二號的書影認作《台灣民報》封面,也就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