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今年情人節離婚多,
,但有人認為這是西洋的情人節,
,不算數,
,因為中國人多半過的是七夕情人節。以去年七夕來說,
,離婚人也是一堆,
,甚至在福建還有民政單位七夕「只辦結婚,
,不辦離婚」,被人罵到臭頭。面對今年情人節,許多夫妻辦離婚。有網友說,2月14日是西洋的情人節,「是洋人過的」,是「年輕人的玩意」,所以「不算數」,在傳統中國人觀念中,七夕是牛郎織女的節日,對中國人「比較有效」,或許離婚人數會少一些。但事實不然。福州市鼓樓區民政局2015年七夕當天,只受理結婚登記,暫停辦理離婚登記,理由是「考慮當天登記結婚的人數可能暴增」。福州市包河區也同樣表示,只辦結婚,不辦離婚。但後來發現,即使在七夕,辦結婚的人也沒有比平時多多少。一名選在七夕離婚的男子說,選在七夕離婚,是為了是想「給雙方留下甜蜜的遺憾」,也算是難得的人生紀念。(旺報即時),
44歲有性感女神之稱的日本女星藤原紀香昨天與同歲的歌舞伎男星片岡愛之助結婚,
,今天在東京召開結婚記者會,
,兩人和服亮相,
,紀香左手的鑽戒閃亮,
,被媒體鎂光燈拍得更耀眼。紀香今天穿著淡紫薰衣草色的和服登上小舞台,
,在日劇「半澤直樹」中扮演半澤死對頭、被稱「黑崎娘娘」的片岡愛之助拉著她的小手,兩人慢慢走到小舞台中間。紀香左手無名指戴著愛之助所設計的3克拉婚戒。愛之助致詞時說,「倆人於3月30日上午提出結婚登記,結婚了。」紀香也說:「希望用我們的話,感謝至今一直關照我們的人士與粉絲。今天我們想表達很誠懇的心意。」倆人去年8月開始正式交往,去年5月首度被媒體爆料說2人正在交往。當時是朋友的關係,倆人都否認在交往。他們所屬的經紀公司也曾勸說「最好不要再見面」。愛之助說,「未相見時,突然覺得內心似乎有種空虛感,去年夏天左右,就想說乾脆交往,於是提出欲交往的心意。」紀香也說:「做為工作的同伴,每天看到他對工作的專業態度,我深受刺激,由友情所衍生的敬意就變成了愛情,不知不覺受到他的吸引」。紀香講這話時,眼睛微微泛淚光。紀香成為梨園之妻,她今後仍打算持續在影藝圈的活動。有關婚禮、婚宴,愛之助說,因為有歌舞伎的工作在身,所以可能會在哪個月的月底舉行。希望盡量在今年內辦。倆人被記者問到求婚的語言是什麼時,愛之助說,仔細想想,似乎沒正式求婚過,會在蜜月旅行時補個浪漫的求婚。紀香說,一直在等求婚,心想怎麼還沒,像是昨晚也以為會被求婚,是此刻才聽到原來在蜜月旅行時會被求婚。愛之助說,自己喜歡給人驚喜,希望能在特殊的時間給個驚喜。1050331(中央社),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視覺障礙者生活照顧輔佐服務」,
,徵求生活照顧輔佐員,
,協助視障者因視力不便所需的生活輔助。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表示,
,報名資格為18歲以上,
,國中畢業,
,願意服務視障者,
,且個性開朗、有愛心者皆可報名。視障者生活照顧輔佐員的服務事項,
,包括預約看診、臨時就醫、處方箋領藥、福利申請或個人事務處理、、居家生活協助、陪同購物和運動及訪友等服務。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於民國101年承接這項視覺障礙者生活照顧輔佐服務,希望協助視障者能夠走入社會、參與社會各項活動,使他們的生活更精彩、更便利。1050311(中央社),
方志友與楊銘威愛女Mia竟然擠出超深事業線,
,萌樣讓網友融化了。(圖/取材自楊銘威臉書)
女星方志友從歌唱比賽出道,
,後來轉戰戲劇界表現亮眼,
,跟老公楊銘威因戲結緣,
,在2015年登記結婚,
,同年8月生下女兒小楊花(Mia),2人除了工作,其餘時間都放在愛女身上,今日楊銘威在臉書放上和Mia的俏皮合照,只見 Mia側躺在床上,一雙大眼注視著鏡頭、嘴唇微張,而小手臂交疊竟擠出「事業線」,性感指數破表。楊銘威今日在臉書上和女兒Mia的自拍照,照片中他躲在愛女背後,睜大雙眼貌似偷看Mia,而Mia則是側躺在床上,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注視著鏡頭,嘴唇微張模樣頗有明星風範,而她白嫩的小手臂交疊下,竟意外擠出一條「事業線」,寬鬆領口也讓她春光乍洩,性感指數破表。照片PO出後,網友紛紛留言:「妹妹好性感!」、「要融化了」,更大讚Mia遺傳自媽媽方志友的好身材,直呼Mia根本是「翻版方志友」,該張照片至今已多達6萬3千多人按讚,顯見小Mia的人氣絲毫不輸給明星爸媽。(中時電子報),
靶材廠光洋科順利推舉出新任董事長,
,由前總經理馬堅勇擔任。光洋科前董事長暨總經理陳李賀因涉嫌以不當會計作法,
,遞延累積損失新台幣17億元,
,並未依會計原則要求的規定,
,保守認列貴重金屬存貨跌價損失約11億元。陳李賀13日向法務部調查局台南市調查處自首,
,並向公司提出辭呈。光洋科董事會今天推舉出新任董事長,由馬堅勇擔任;董事會同時聘任綠色管理事業部協理黃啟峰擔任新任總經理。1050516(中央社),
最近因餐廳租約到期,
,想給消費者和自己更好用餐環境,
,向朋友租下50年老房子,
,旁邊有一大片空地,
,經簡單裝潢布置成為別具風味的庭園餐廳。空地除用餐空間還開闢一畝菜園,
,充滿田園風情。庭園主角是1棵50年老芒果樹,
,樹下設置休憩區、搖椅、跳床,顧客餐後可在此吹風休息。她說,讓消費者看到自己吃的食物就種在身邊,會吃得更安心。恆春許多老農夫辛勤種菜,品質好沒農藥卻少有通路,只能自己吃或送人,江秀珍和他們合作可拿好食材又幫助老農,真是一舉兩得。未來還想在貓鼻頭開發1甲地有機農場,生產更多在地新鮮蔬菜。,
日本持續受強烈寒流影響,
,除了日本海沿岸地區外,
,本州西部至中部的太平洋沿岸也出現大風雪。
成田機場早上積雪達到8公分,
,兩條跑道關閉,
,部份航機改飛東京羽田及大阪關西機場。東海道新幹線列車因為積雪要減速行駛,
,導致延誤。
大雪下發生多起車禍,千葉縣有兩車迎面相撞,一名司機死亡。福島市有汽車疑因路面濕滑,失控撞向路邊一群小學生,4名兒童受傷。
,
台灣燈會在雲林虎尾主燈區今天晚間傳出競賽花燈平台,
,被搶看偶戲春秋好戲的民眾踩踏得塌陷,
,縣府表示,
,花燈仍亮著,
,目測未受損,
,將進一步安全檢修。台灣燈會在雲林虎尾主燈區下午4時多傳出龍鳳燈王火警燒毀,晚間7時左右,競賽花燈1公尺高的平台傳出意外,這次是被民眾踩踏得塌陷。雲林縣政府新聞處長張凱傑說,民眾為了取得觀看「偶戲春秋」燈區好戲的位置,站上一旁競賽花燈平台,雖然志工屢屢勸導下來,但是未果,戲一結束,志工聽到一聲巨響,發現平台被踩踏得塌陷,幸好沒有傷到遊客。張凱傑表示,花燈平台都有經過結構技師認證通過,結構安全無虞,但是民眾太熱情,負載過重而塌陷,初步目測燈組仍亮燈未受損,但會進一步檢測,各個燈座也會全面安全檢查。1060212(中央社),
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及「靠監視器抓違規停車」,
,引起熱議。在美國,
,類似爭議也吵得震天價響,
,不時有人告上法院,
,有的地方只得靠公民投票定奪。首都華盛頓以及鄰近的馬里蘭州,
,裝設監視器樂此不疲,
,成為公庫的重要財源。尤其華府紐約大道某一段,全長不到5公里,裝置了9個監視器,其中5個抓闖紅燈,4個抓超速,一年開出的罰單近萬張,為市庫挹注了約美金1200萬元,堪稱「金母雞」。金額大,爭議也就愈多;但根本問題不在錢,而在基本價值觀。最大的爭議在於隱私權受到侵犯。如果我開車,政府可以使用監視器,分秒不停的盯著我;那麼,我其他的一舉一動呢?政府真成了小說《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讓我無所遁形?曾經旅居加拿大溫哥華的王興民說,約20年前,當地花了大錢裝設監視器,被一位市民以「侵犯人權」為由告上法院。市民勝訴,溫哥華街頭與高速公路上的監視器全拆了。美國的情形類似。去年11月的期中選舉,有4個城市針對監視器舉行公投,全部以極大比例否決,例如克里夫蘭,78%比22%。1991年迄今,全美已有24個城市投票明令禁止設置監視器。全美50州僅14州同意設立監視器。南卡羅萊納州州議會議決禁止設監視器時,成為全國新聞,因為州眾議院投票結果是106比0,州參議院則是38比0,州長簽署時笑容可掬。在民主國家,投票結果是「四海歸心」,還真不容易。政府藉此牟利之譏主張裝設監視器,理由在於交通安全。確實有的研究指出,裝設了監視器,交通事故減少。但是英國某地統計,停用監視器後,全年的嚴重事故並沒有增加,輕微事故則從60起增加至62起,變化不大。另一個爭議是監視器的準確度。監視器查處超速,作法是設定兩個定點,以計算車速。華府近郊喬治王子郡某君非常仔細的根據罰單上的數字,重新計算,發現罰單計算錯誤,申訴後,免罰。未久,當地廢止了這種處罰方式。華盛頓市政府的督察單位曾提出厚達115頁的報告,說監視器「漏洞百出」,其中之一是「被開單子的車輛未必是違規車輛」。最近發生動亂的巴爾的摩有不少監視器,但是監視器廠商承認,錯誤率約為5%。有一回,某個監視器紀錄發現校車超速,而且不止一輛,令人生疑。再一查,只要是校車大小的車輛,不管快慢,都被紀錄為超速。還有一個爭議是「政府藉此牟利」。芝加哥市長Rahm Emanuel毫不隱諱的說,藉著監視器,一年可以進帳美金9000萬元,「有助於平衡市政預算」。相對的例子是亞歷桑納州,女州長Jan Brewer不久前下令拆除所有監視器,「免得招致政府圖利之譏」。聖地牙哥法院曾判決,謂監視器「不可靠,不值得信賴」而且「誰來監督,如何監督」,因此不准據以罰款。這已成為反監視器者的重要依據,如今不但成立組織,並且廣為宣導「如何上法庭推翻罰單」,具體作法包括:請政府派員出庭舉證監視器沒有錯誤;請廠商派員舉證監視器運作正常;請警方派員舉證當時是我在開車等等。好事者謂,無形之中提升了國民的法治素養。必須得到人民同意華府近郊的維吉尼亞州州議會否決監視器之議,理由是「不能證明公權力對這輛車的駕駛人有管轄權」。具體的講,政府使用監視器對人民攝影,必須得到人民同意;就算維州州議會同意設監視器,但攝影時,駕駛人未必是維州居民,州政府沒有管轄權。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層次了。美國第一個監視器出現在德州,時為1986年。那裡幅員遼闊,政府認為監視器可以補警力之不足。但沒有幾個月,在居民強力反對下,全數撤除。設或不設,全美各地的爭議至今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