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新觀念 美研究:療程前先檢測基因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左)和梅約診所癌症中心主任迪亞西奧(Dr. Robert Diasio)。(倪浩倫攝)

大腸癌連續8年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

單極電波拉皮

,但不少人對大腸癌化療藥物有副作用和抗藥性,

小熊維尼

,導致影響療效。專家指出,

日期批號標示

,抗藥性是受體內基因影響,

資料櫃

,若能透過療程前的基因篩檢、進而調整藥物劑量,

微創植牙

,可達到提高療效、降低副作用和抗藥性的效果。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

員林美丙

,平均不到35分鐘、便有1名國人罹患大腸癌。治療上,

台北整型診所推薦

,多會以5-氟水嘧啶(5-FU)作為第一線化療藥物,但不少人會產生抗藥性,且在過去單一劑量的投藥方式下,多數患者會有腹瀉、嘔吐等副作用。美國梅約診所今來台分享5-FU的抗藥新機制研究,梅約診所癌症中心主任迪亞西奧(Dr. Robert Diasio)指出,高達3成歐美、非洲國家大腸癌患者,對5-FU具抗藥性,該中心透過大量數據研究發現,抗藥性和患者本身基因有關,若能事先利用檢測、發現基因不適合,可藉由調控某些對應的基因表現、降低抗藥性,或直接選擇第二線的化療藥物。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表示,人體基因並非一成不變,在未來治療過程中,治療時,應多次檢測基因、並就結果修正治療計畫。迪亞西奧也強調,這次的研究發現,若適時調整藥物劑量,能達到降低1/3~2/3的副作用、並能提高療效,該研究已於近期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Cancer Research》。迪亞西奧說,癌症新藥研發時間長、所需資源多,舊藥則因累計的數據多,可從中觀察、探討更精準的投藥方式,「如何舊藥新用,是當前很重要的議題」。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宋賢穎說,很多大腸癌患者因產生抗藥性而需換藥,但可能因此延誤治療時間而影響病情,透過基因檢測可達到「預測效果」,對患者有正面幫助。梅約診所今與台北醫學大學合辦學術研討會。閻雲表示,該校已和梅約癌症中心簽訂研究合作備忘錄,以大腸癌為合作研究重點,也盼能學習到對方更多「個人化精準醫療」,目前已送多名醫師前往學習腸道共生菌、消化道內視鏡等新技術;梅約也希望透過合作,研究亞洲人的基因,研發最適合亞洲患者的治療方式與藥物。(中時),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