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步的衝擊 台灣運將心聲與政府的挑戰

—從Uber爭議看共享經濟這件事專題之七「他們如果要開計程車,

關鍵字行銷

,也可以啊!就先去考營業牌照,

台中關鍵字行銷

,再考計程車牌照。一張汽車駕照,

手機版網站

,就上街載客,

響應式網站

,政府居然沒辦法取締他們。」一談起Uber司機的不公平競爭,

line行銷

,不少台灣計程車司機就怨聲載道。2016年7月11日,

網路行銷公司台中

,上千輛計程車司機集結在立法院外,

口碑行銷公司

,高喊「爭公道、求生存」,指責Uber為「污步」,違法載客。●台灣計程車的改革路這並非被稱為「運將」的台灣計程車司機第一次走上街頭,抗議自己被不公平對待的處境。22年前,1994年8月19日,也有上百輛計程車包圍交通部,抗議靠行制度,高喊開放個人計程車牌照。談起台灣計程車靠行制度,得先回顧台灣早期計程車發展歷程。在政府鼓勵下,1950年代,台灣由三輪車邁向計程車年代,其間曾一度頒定「以人口配置車輛數」標準,1960年代廢止這個標準後,計程車快速發展,導致1978年凍結牌照一年,1990年代更全面停止個人車及車行申設。政府早期雖曾開放個人計程車牌,但車行透過收購個人車牌,逐漸擴張,使得車行經營漸漸成為主要型態。想成為計程車司機,得自購車輛寄在車行牌照下,或「靠行租車」,租用車行的車輛與牌照。這種機制讓不肖車行有機會藉機剝削司機,例如收取高額靠行費,有些車行老闆甚至惡性倒閉,司機自購的車輛還會遭到拍賣。計程車司機因而走上街頭抗議,要求開放個人計程車牌照。時任交通部長劉兆玄1995年5月在立法院指出,截至1994年底,計程車總量已逾10萬輛,職業計程車駕駛人更高達18萬人,但自1990年凍結計程車牌照以來,公車品質不理想,捷運系統又尚未完成,若干都市地區計程車常供不應求,因此,決定採取有條件開放個人計程車牌照政策。此外,政府也開放計程車運輸合作社的經營,以改善車行壟斷的情形。1998年,政府把車牌管制「法制化」。公路法第39條之一明定,計程車牌應依照縣、市人口及使用道路面積成長比例發放。但優良駕駛申請個人牌照之發放不在此限。●開放個人車牌 失業者新職場「優良駕駛」申請個人牌照不受限的條文,意味計程車司機的市場准入限制放寬,不過,想取得個人計程車牌照仍須符合消極資格與參與一系列證照考試。首先,年齡須在30歲至65歲之間;其次,最近3至5年未曾因交通違規被記點處分或吊銷行車執照、或遭乘客申訴;第三,未曾觸犯殺人、搶劫、傷害、強姦、綁架、妨害自由等罪。符合消極資格後,首先,必須考取汽車駕照;其次,考取職業小型汽車駕照,而且須連續持有有效營業小客車駕駛人執業登記證6年以上;第三,考取計程車執業登記證,也就是必須參加「汽車駕駛人參加執業登記前分區測試」,涵蓋交通法令和地理環境考試,通過筆試後,還得參加講習,才能取得執業登記證。雖然必須歷經一系列證照考試,但開放計程車個人車牌的措施,也成為吸納不少結構型失業中年人的新職場,使得計程車總量一度攀升。交通部統計顯示,台灣計程車1998年當年增加近2000輛,在1999年1月達到11萬2486輛最高峰。政府因而多年停發計程車運輸合作社和車行的牌照,僅發放「優良駕駛」的個人牌照。●捷運路網完善 計程車總量下滑然而,隨著捷運路網建設愈來愈完整,台灣計程車總量開始逐年下降。交通部統計顯示,至2014年11月,全台計程車總數已跌至8萬7720輛,較最高峰時期,減少約1/5。從另一項研究統計也可看出全台計程車供給大於需求。逢甲大學科技管理所教授侯勝宗曾發表研究指出,計程車空車率由1995年的35%一路攀升至2008年的80%。雖然根據最新統計,2010年空車率已降至65%,但仍遠高於專家所認為35%空車率的合理數值。這代表,每天有很多計程車在路上跑,卻沒有載人,不僅油耗成本高,也使司機的每日工作時數居高不下。2015年一項調查報告就顯示,台北市的計程車司機平均每月工作26至27天,每日工作時間10.46小時,空車時間占2.32小時,平均每天載客13.79趟,里程為148.62公里,平均每天營收新台幣2218元。在許多國家,計程車被視為「準大眾運輸業」,所以對於市場准入、車牌總量、費率、司機資格都有所管制。美國紐約等部分大城市嚴格管制計程車車牌總量,導致計程車車牌拍賣曾創下百萬美元的天價數字。反觀台灣,由於開放計程車個人車牌,相對上,市場准入門檻較低。但在「準大眾運輸業」的政策思維下,計程車費率仍受政府管制,再加上「供給大於需求」,使得計程車司機的每月平均薪資降低了。因此,近幾年來,部分民間團體甚至傳出另一種聲浪,也就是計程車牌照總量應予以管制或凍結,不應該再開放個人計程車牌了。●Uber來襲與各界看法就在這個時候,從舊金山發跡,征戰全球的優步(Uber)出現在台灣市場,標榜「共享經濟」、「開自己的車、自己做主」,以更好的車子、更低的價格、白領司機的服務、手機app叫車與信用支付的形態,擄獲不少台灣消費者的心。優步在台灣登記為資訊服務業,標榜是一個共享平台,合作的司機多是兼職,主張應不受台灣運輸業法規所規範,也主張台灣法規限制「閒置資源」的使用,限制「兼職司機」的發展,應予修法。但對於不少計程車司機而言,優步就是「違法」。一名司機說,「我們要成為計程車司機,除了要有汽車駕照,還要考職業小型汽車駕照,以及計程車執業登記證,優步司機只要一張汽車駕照,就可以上街載客。」另一名計程車司機說,「這些考試雖然不難,但都是在國家考場舉行,也有些人是考了好幾次才考上。他們不需經過這些考試就進入市場,就是不公平。」「拿職業駕照開車,司機有任何違規或違法行為,都可以查出來。但汽車駕照,只能看出是否有交通違規事項,怎能知道這個司機過去有沒有違法?」這名司機進一步說。優步雖然標榜共乘服務,但早已衝擊到計程車市場。車行經營者陳燈觀察說,「受到Uber影響,計程車每個月利潤從約4萬元減少到3萬元,或不到3萬元,長途載客減少。以大都市的司機受影響最多。」即使優步爭議不斷,但仍然吸引不少消費者。一名網友就在網路上貼文分享為何喜歡搭優步的車,不是氣派的車或車上提供的瓶裝水,而是對司機的立即評價機制,解決他長久以來搭計程車的不滿。支持優步的網友主張,Uber提供創新性的服務,政府不應保護既得利益者,應在法規上鬆綁。Uber台灣總經理顧立楷多次提出,希望台灣在運輸產業的法規能鬆綁,不管是對既有或新進的業者,最終得益的會是消費者及駕駛,得到雙贏。但也有不少專家學者並不贊同Uber,甚至認為Uber對台灣有害。行政院2015年曾針對「共享經濟」議題,召開「虛擬世界法規調適會議」,出席會議的網路名人翟本喬在臉書貼文說,Uber不是共乘服務,因為通常是民眾叫車後,Uber特別派出一輛車單獨載人,並沒有減少閒置資源。Uber沒有增加就業、沒有增加國家GDP,也沒有增加國家稅收,而且Uber也提不出有保乘客險的證據。他說,「我的結論是:Uber是一個對台灣有害的公司,而且根本不想溝通。」專研運輸與科技管理的學者侯勝宗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分析指出,「部分台灣消費者全力擁抱Uber,這是因為台灣計程車的服務參差不齊所引起。」他說,「台灣計程車產業原本就有過剩的產能,Uber並非利用這些閒置產能,而是招攬一批沒有營業駕駛資格的兼職司機加入,這是『多出來的產能』,所以完全沒有共享,也沒有利用閒置產能,更重要的是Uber也不想變成台灣的計程車。」「Uber在台灣營業,就應該繳稅。Uber也不能迴避保險這件事。Uber宣稱在瑞士有保險,但國外有保險,並不代表在台灣出事後,能夠申請到理賠。此外,計程車司機一定要納入政府的管理中,因為民眾搭計程車的安全要比價值來得更重要。」侯勝宗進一步分析。●政府的挑戰對此,行政院8月26日召開跨部會會議,達成五大共識,第一,對Uber違法經營汽車運輸業,會持續裁罰,並修法加重罰金;第二,交通部會著手推動計程車產業升級服務,包括多元計程車政策與偏鄉地區運輸業務等。第三,財政部將依法追討Uber在台灣營利所欠繳的稅。第四,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對於Uber是否需要撤資的決定,會等到Uber與交通部之間的行政訴訟程序後再後續處理。第五,政府歡迎境外資金來台,並以新的營利模式帶動國內產業,但營運必須合法,並與國內同業公平競爭。事實上,對於Uber司機上路違法營業載客,交通部公路總局以違反公路法,2年下來,至8月26日,已對Uber公司開出352張罰單,對司機開罰431張罰單,總計開罰6800萬元。雖遭到重罰,Uber在台灣仍持續祭出許多招募司機的優惠方案。Uber在全球所掀起的衝擊方興未艾。在許多計程車需求不足的城市,確實部分滿足了交通需求。不過,在「供給大於需求」的台灣,則對計程車產業帶來嚴重的衝擊。侯勝宗認為,「Uber爭議引發各界討論開放計程車費率、計程車顏色,或是計程車營業區域等,這些我們都應學習Uber擁抱開放精神。這也是一個全面討論提升原有計程車產業服務的好時機。」「事實上,Uber想在全球賣的是服務,目的在於未來取代現有的私家車與計程車,Uber現今已在測試無人車服務。或許10年後,計程車司機也許都會失業。面對新的商業模式,也許政府的未來運輸產業政策可以更為前瞻一點」,侯勝宗這麼說。由上觀之,Uber雖然宣稱是共享經濟,但其實只是平台經營者,且剛好提供了不少消費者所需的新服務。對於政府而言,或許不只應思考Uber對計程車產業的衝擊,除推動產業轉型外,也應擘畫未來長遠的整合式數位運輸服務,順勢制定前瞻政策,以兼顧符合新世代的需求及弱勢者的照顧。1050930(中央社),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