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倒數計時15天》政治VS.體育:冷戰時期美蘇互相抵制

1980年7月19日的莫斯科奧運會開幕典禮,

網路行銷公司台中

,展示圖為吉祥物「棕熊米莎」。(圖/新華社)

在冷戰時期(1947-1991年),

網站優化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間呈現長期的政治分立狀態。雖然兩大陣營從未正式交戰,

關鍵字優化

,但是在各領域的對抗不斷,

網站優化

,甚至延伸到運動場。當時雖沒有因為局勢緊張而停辦奧運,

手機版網站

,但卻發生過兩次大規模抵制,

手機版網站

,也就是發生在1980年與1984年,

seo優化

,美蘇各自號召的聯合抵制行動。常言道「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兩者是否能完全劃分?在意識形態主導一且的冷戰時期,恐怕很難「一刀切」!在當時,運動場是展現國力的平台,國際體育競賽往往淪為政治角力之延伸。美蘇間第一次奧運角力發生在1980年,美國總統卡特為抗議蘇聯入侵阿富汗,發起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當時的147個國際奧委會成員中,公開抵制或拒絕參加的比例佔五分之二。也有16個代表團在入場式上沒打國旗,替換以五環旗來表達抗議;另有10個代表團只派旗手一人,沒讓運動員出場。上屆主辦城市加拿大蒙特利爾亦只派出代表,將奧會旗遞交莫斯科。值得注意的是,當年台灣以「一個中國」與代表權名稱等政治問題為由,決定缺席莫斯科奧運。美蘇間第二次奧運角力發生在1984年,僅隔一屆。這次蘇聯為報一箭之仇,以「安全因素」為由拒絕參加洛杉磯奧運。蘇聯也號召國際抵制洛杉磯奧運會,響應者包括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再加上伊朗、利比亞、阿爾巴尼亞等一共有18國。而羅馬尼亞雖然為蘇聯盟友,但無視蘇聯要求,逕自參加盛會。另一方面,1984年對台灣來說也是一個轉折,因為這是台灣第一次以「中華臺北」代表團的名義參加奧運,距離上一次參賽整整12年。在1991年冷戰結束後,以政治因素大規模抵制奧運等事件未再出現。回顧奧運歷史,沒有任何一次抵制行動對現實政治產生過有意義的影響。而且,幾次大規模抵制,甚至快使奧運失去原本存在的價值。「政治VS.體育」孰輕孰重?值得深思!(中時電子報)

中時電子報運動專頁

更多奧運新聞都在全球頻道,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