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回歸與放逐

山坡上的帕拉贊諾夫紀念館原本應該是帕拉贊諾夫的家,

沙鹿美甲全科班

,他親自選擇的這個地點隔著赫拉茲丹河谷與著名的葉里溫酒廠(1887年落成,

侵害配偶權官司

,一座鐵灰色的石材建築,

台北洗腎陪同

,製造白蘭地、伏特加和葡萄酒)、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碑(1967年落成)和大型的赫拉茲丹露天體育場(1970年落成)對望,

條燈

,不協調的景觀是現代亞美尼亞的縮影,

員林美甲課程

,若俯瞰河流兩側谷地,

台南長期照護

,廢棄物和任意用木板搭建的臨時住宅,

團體制服訂做

,又更加顯得突兀。但是,天氣好的時候,土耳其邊境另一邊的亞拉拉山清晰可見,帕拉贊諾夫一生漂泊,晚年得以回歸亞美尼亞,面亞拉拉山而居,就像諾亞用木板建造的方舟,在洪水來臨時安穩地停靠山邊。可惜帕拉贊諾夫並沒有住過這棟房子,1991年仿高加索傳統建築的兩層樓房完成時,他去世已經一年。紀念館完整地保留帕拉贊諾夫的拼貼作品,每個角落都放置、懸掛著五顏六色、異想天開的作品,可能/不可能、合理/不合理的實物(舊娃娃、緞帶、花玻璃……)與印刷品重新組合後,都被賦予了有機的新生命。泛靈論藝術家、神祕主義者、雙性戀,出生成長於喬治亞首都堤比里西的帕拉贊諾夫迷戀民俗文化、傳說和儀式,他早年任職烏克蘭杜甫仁科片廠,拍攝意義不大的社會寫實主義電影,直到1965年的《祖先遺忘的陰影》,用高度詩意的手法拍攝烏克蘭喀爾巴阡山農民、牧人的風俗與信仰後,才建立自己的風格語彙。1969年的《石榴的顏色》拍攝十八世紀亞美尼亞詩人Sayat Nova的一生,完全抽離線性的敘事與對白,反而更像啞劇構成的圖畫,平面的打光、布偶般的動作一再讓觀者想起他的拼貼作品。《祖先遺忘的陰影》和《石榴的顏色》以方言、亞美尼亞語做字幕板和發音,毫不掩飾導演對少數文化的歌頌,不但大受電檢干涉,最後更讓帕拉贊諾夫因莫須有的罪名入獄。《石榴的顏色》部份場景拍攝於西元十世紀修建的哈格帕特修院(Haghpat),這也是帕拉贊諾夫少數在亞美尼亞取景的電影。1759年,遭到放逐的Sayat Nova在哈格帕特成為僧侶,在高山過著與世俗隔絕的生活。流浪與放逐,浪漫又充滿想像力,同樣出生於喬治亞的Sayat Nova和帕拉贊諾夫有許多共同的生命歷程與特質。他們的根源來自亞美尼亞,足跡卻遍及整個高加索地區。我第一次看見自雲層中綻露的亞拉拉山,便是在帕拉贊諾夫紀念館前的石牆邊。2011年4月17日,我跟好友費智穿過一片修建中的混凝土大樓,來到環城道外緣這個角落的時候,餘暉正落在淡赭色的牆上,遠方,漸次落下的太陽映襯出兩座亞拉拉山一大一小的輪廓。這是我亞美尼亞之旅的第一個午後,雖然後來跑遍了這個高原上的小國,但它有著太多無法到達的角落,我始終覺得自己不夠瞭解它……旅程未完,待續。★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