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騎單車的陽光男孩,
高雄家居清潔
,又緩緩地把單車停在我住宿的一家皮影藝術酒店。我到北京渡假一周,
南洋珍珠
,選住在這家像是民宿的四星級酒店;在這裡,
波麗製作
,更能領略老北京的風味。這個男孩在北京城生活工作,
工商徵信
,非常忙碌。但他在我停留北京的一周裡,
網站優化
,每天中午下班,
雷射打標印字機
,就買了家常菜與水果,
翻譯 論文
,在酒店四合院的大堂,與我一起共進午餐。午休時間不過一個多小時,扣除單車來回車程的四十分鐘,我們相聚時間不到一小時,但他不怕辛苦,只為了短短一小時的相聚時光,他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個騎單車的陽光男孩與我相識於三年前,他來台北做研究生交流兩個半月,他念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研究所,與文大新聞所交流。在歡迎餐會上,我送每位研究生一本《無愛不成師》與《橋》。次日,我的傳真機上,就傳來他的一封來信。他說:「如先生贈書名字『橋』,2011年8月7日的夜晚,自己幸運地一睹鄭教授的儒雅氣度,聆聽到您的真切教誨,不經意間,被您的『橋』引渡至一個更加恬靜而深遠的新的人生境地。先生曾說,兩岸應以謙卑心、理解心與關懷心為下一代開創光明前程。閱讀先生的人生歷程與學術生涯,可以隨時看到這座『心橋』的存在。先生以飽含感恩之情,追憶曾經給自己『搭橋』的師長;而更多的繼來者以滿懷赤誠之心,記述先生為他們搭起的『愛之橋』。從這一座座『橋』的搭建與延伸,可以深深體會到『橋』已然成為您教育的使命;在與學生與社會之間堅韌地充當著橋樑,更為不相連的兩岸建構起溝通的『心橋』。而其間您經歷的疲乏與奚落,體驗過的歡笑與淚水,都無不使得這一座座『橋』彌足珍貴,歷久彌新。『無愛不成師』,第一次聽到如此直白而簡潔的表述,但是瞬間就深深地理解和認同此中的深意。作為青年人,當我們在真理的海洋和現實的世界裡戰戰兢兢的時候,先生用『善』與『美』召喚著這些需要被引渡的孩子們。此時的教育不再空洞而虛泛,此時的年輕人不再躁動而不安。這些填充精神世界,安撫內心情感的東西,就是先生不斷給予的『愛』。」這封信,不僅讓我感受這樣一位才華洋溢的青年,瞭解他的身世,更打動我的心靈世界,從而產生相惜相知的情懷。他說:「在書中可以看到先生青年時初入社會的磨礪與辛勞,也了解到您也是一位清寒子弟,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改變了命運。相逢自是緣,在體會到先生的高遠境界後,更能找到彼此親切的印證;我來自山東濟南的一個小農村,祖輩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目不識丁的父母從小教會我讀書的價值;九歲的時候,遭遇家父意外離逝,於是更加發憤讀書,以報母恩;最終如願以償,得以進入中國傳媒大學讀電視新聞本科;後因成績優異,有幸被保送至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繼續攻讀新聞傳播學碩士學位;現如今面臨即將畢業找工作的階段,在周遭同學紛紛放棄新聞夢想的時候,依然固執地堅守著當初的願望,期盼著將來會在中國的媒體或學術界終有所成……。」這位我為他命名丁士軒的陽光青年,在台灣交流的兩個半月中,曾經經由名師授課、媒體實習與參觀旅遊,認識台灣,也愛上了台灣,他回北京後的一封來信中說:「在台灣的兩個月,應該是我生命歷程中最明媚、最夢幻的時光。而在這生命中最好的時節,最大的幸運,就是與鄭老師結緣。這種緣分讓我相信這種相遇冥冥注定,讓我更加感激生活的美好。聽先生的教誨,看先生的氣度,感知先生的真愛,生命在這種歷程中一點點舒展開來,明白了原來生活應該如此去品味,生命本是如此溫暖。這種溫情與安然是一種神奇的餽贈,我將窮盡一生品味和追尋。」士軒返回北京不久,我應邀在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師大等多校巡迴講座,當然免不了與到過台灣交流的十幾位同學聚餐,內心充滿快樂。離別北京,三五位同學機場相送,其中當然也少不了士軒。回到台北不久,接到他的來信,其中有一段令我不禁淚下的字句,深切感受到一位赤誠青年的一顆熾熱的心。士軒在信上說:「而當生命舒展開去的時候,心中從此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牽掛。在北京看著鄭老師離去的背影,內心莫名的失落,突然間很害怕失去。當您在武漢而我無法抽身探望時,拿著您的《無愛不成師》翻閱了整個下午,時間在回憶與想像中不經意溜過。」我讀到他的失落心情,竟不禁流下淚來。從此,我與士軒經常聯繫,每周他至少有一個電話來,關懷我的生活與健康,每到大陸學術交流,無論長沙、蘭州、西安、上海、東北,他總是請幾天假從北京來陪伴我。士軒與我都同樣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母親的含辛茹苦、堅忍毅力為子女獻出一生,對我們都有刻骨銘心的感受。母親節,他的信函對自己母親的愛有感人的描述。他說:「鄭母操勞一生,奉獻一生。雖已無緣見老人家一面,是一種永久的遺憾,但瞻仰書中的容顏,鄭母那種溫柔、敦厚的品德依舊可以讓人體會得到。曾不只一次翻看『思念母親』的章節,那種無私、無盡的愛與寬容閃爍在字裡行間,散落在鄭母的生活言行之中。『寧願自己吃虧』,樸素的生活哲學正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婦女所特有的品質。這種愛的教育像極我母親,如今我也會仔細且小心的將有關母親的記憶整理和記錄下來,每每會從細微的記憶中獲得莫大的感動和力量。至今依然記得母親背著竹筐,撿拾路邊的磚塊,高高樏在院子裡,為的是我將來『蓋新房娶媳婦兒』。如今媳婦兒還沒娶上,而磚頭也早已歷經風雨破爛不堪,而母親卻為子女在生命中蓋起溫暖一生的高樓廣廈。還記得,車藝不精的母親經常騎著自行車帶我去看醫生,往往會在轉彎處摔倒。每每母親都會心疼不已的來安慰,看母親緊張的樣子,有時即使沒有摔疼,總覺得還是要哭上幾聲,才算對的起不斷安慰我的母親。今天的母親節,對於農村的母親而言依舊是陌生而靦腆的,然而依舊要對遠方的母親說聲『節日快樂』,從電話那一端傳來的嗔怪和快樂,讓我明白這種表達依舊是那麼需要。鄭母與我母親都是優秀的母親,而她們的經歷和辛苦也是那麼相似。現在,我也是那麼憧憬從未吃過的鄭母做的福州芋泥,聽一聽從未聽過的鄭母喜愛的〈漁光曲〉。」士軒可不只是充滿感性的文藝青年。在無數次的書信交往與電話交流中發現他更是一位理性而深邃的理性派。我們不斷地討論國事與世局,更多對學術的交流。當我們在討論到叔本華《愛與生命的困擾》時,他說:「讀罷《愛與生命的困擾》,感覺叔本華最是悲觀,將人間離析成痛苦與無聊的反覆循環;他也最為刻薄,把一切美好的東西硬生生敲成粉末。讀他,會莫名地驚喜,原來很多感受得到遙遠的回應;也會真切地失落,一切難道真的如此虛無?讀到最後,卻也生發出強烈的希望來:先知死,再知生;認清了世界,才會真正擁有世界。」而在討論胡適之《中國哲學史》時,他又說了一段深刻的心情描繪,他說:「胡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在我看來,不僅是實證主義者的一場踐行,更是自由主義者的一場期許。『整理國故』他在新思潮浪潮中愕然抽身;『再造文明』他在革命瘋狂年代裡獨守理性與自由。他用證明的方法,硬是從中國三千年斷裂龐雜的哲學世界裡走出一條明晰的路;用批判的姿態,執意評說古人卻給了歷史難得的平等眼光。如燭光,胡適給了人們溫和的力量。」如今,這位在職場已經三年的孩子,經過五關斬將,在每一場求職戰役都贏得重大勝利,並在重要單位擔當重要任務。在業餘,他仍不斷讀書,不斷寫作,作「口述歷史」媒介批評的研究。雖然臉龐上似乎經歷一些風霜,但是他的努力與奮鬥仍刻在每一天的日子裡。在無數次討論中,我與士軒決定為下一代青年作些積極貢獻。我們要藉近百年兩岸百位大師的生涯,為青年人作人生指引。我們雖知路途艱鉅,但我們心意堅決。於是我們開始討論名單,蒐集資料,研究寫作方法,我們希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每一位大師描繪人生,擷取大師人生精華,為青年指引大路。「惟其深入,才能淺出」,我們看了無數資料。三年的緣讓完成我們共同的理想。《百年大師》的出版,是我們一生永恆的紀念。當他寫到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作四千字,他看了四十萬字的蔡元培資料;當他寫到清華大學陳寅恪教授六十年歲雙眼失明,而仍在妻子協助下留下《柳如是別傳》這樣的傳世之作,他欽佩不已;在看到才子吳宓教授晚年受紅衛兵蹂躪的悲慘命運,他潸然淚下。在寫到蔣百里、顧維鈞、成舍我、張季鸞、曾虛白、林海音、林語堂、傅斯年……時,他也都表達了不同的驚訝、驚奇、驚艷、驚人與驚嘆。為了慶祝三年寫作完成,我決定到北京休假一周,過中秋,我們在北京北海公園,泛舟欣賞皎潔的明月;我們也在旁邊的咖啡廳天南地北聊天;似乎世間一切都在我們的關懷之中,但也似乎一切都的中秋之夜。在寫作不斷探索、討論與定稿的過程中,士軒來信說:「隨著我們不斷地交流與碰撞,我就如朝拜的信徒,負重卻又堅毅走向那份『愛』與堅持。那裡有經歷『困境』後的善良與正直,有愛心指引與扶持的感動與感恩。有走過千山萬水的胸襟與眼界;有孜孜不倦的堅持,有不忍落空的熱情,原來,鄭老師的愛是有根基、有姿態的。於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那些凌亂腳步,漸漸有了確切的方向。我打開了我的胸懷與眼界,我定下更深層的期許與格局。」這樣一個騎單車的北京陽光青年,我欣賞他、佩服他、也愛他。,